吸血的“蒼蠅” —— 白蛉

白蛉,是一類體小多毛的吸血昆蟲,白蛉不僅叮人吸血,還可傳播多種疾病,主要有黑熱病、東方癤、皮膚黏膜利什曼病、白蛉熱及卡里翁病。僅黑熱病,全球目前大約有1200萬病例,而且每年都有新增病例。今天讓奔奔蟲控來告訴你如何防治白蛉??!
一、白蛉生活史
形態
成蟲體長1.5~4mm,呈灰黃色,全身密被細毛(圖20-18)。頭部球形。復眼大而黑。觸角細長,分為16節。觸須分5節,向下后方彎曲。口器為刺吸式,喙約與頭等長,基本構造與蚊同。
停息時兩翅向背面豎立,與軀體約呈45o角。足細長,多毛。腹部分為10節,第1~6腹節背面長有長毛,第1節的長毛豎立,第2~6節的長毛在不同蛉種或豎立或平臥或兩者交雜,據此常將白蛉分為豎立毛、平臥毛與交雜毛3類。
生態
1、孳生地 白蛉各期幼蟲均生活在土壤中,以地面下約10~12cm處為多見。凡隱蔽、溫濕度適宜、土質疏松且富含有機物的場所,如人房、畜舍、廁所、窯洞、墻縫等處,均適于白蛉幼蟲孳生。
2、食性 雄蛉不吸血,以植物汁液為食。雌蛉自羽化24小時后吸血,多在黃昏與黎明前進行。各蛉種吸血對象可有差別。通常豎立毛類蛉種嗜吸人及哺乳動物血;平臥毛類蛉種嗜吸鳥類、爬行類與兩棲類動物血。
二、白蛉的形成
1、卵:雌蛉交配并吸血后卵巢即開始發育,中華白蛉在25℃左右,從吸血至產卵需7-8天,卵橢圓形,大小為0.38mm×0.12mm,灰白色。白蛉會選擇陰暗、略帶潮濕和隱蔽的土壤上產卵。在適宜條件下,6-12天孵化。
2、幼蟲:小毛蟲狀,白色,分為4齡。一齡幼蟲長1.0-1.5mm,四齡幼蟲約3mm。幼蟲尾端具尾鬃。幼蟲以土壤中有機物為食,一般25-30天化蛹。
3、蛹:外形似鼓槌狀,體外產繭,尾端連附有四齡幼蟲蛻下的皮,淡黃色,長約4mm。蛹不食不動,6-10天后羽化為成蟲。
4、成蟲:白蛉成蟲多呈灰白色或者淺棕色,體長1.5-4mm,全身密布細毛,眼大并且黑,足細長,翅膀狹長并且尖,駝背。停息時候兩翅上舉與身體成45°角。成蟲羽化后1-2天內即可交配。雌蛉一生僅交配一次,多在吸血前進行,可產卵多次。
三、傳播疾病
白蛉在傳播疾病上呈現“渣”的體質。作為重要的醫學昆蟲,白蛉屬在地中海和南亞附近傳播白蛉熱病毒;其他則在南美洲、非洲和亞洲傳播引起黑熱病、東方癤、美洲萊什曼和巴爾通氏體病等的寄生原生動物。其中中華白蛉是中國黑熱病的主要傳播媒介。
不慎被叮咬后,初起為在白蛉叮咬處發生小的瘙癢性丘疹,可持續5天左右,再經過5天潛伏期后,就突然出現頭痛、乏力、惡心、眼結膜充血、頸部強直及腹痛等全身癥狀,同時在面部、頸部可發生猩紅熱樣皮疹?;謴洼^慢,要經過幾次的反復發熱而逐漸消退。在初期,可局部涂搽各種止癢劑,如2%酚或薄荷爐甘石洗劑,也可搽樟酚搽劑等。瘙癢明顯或皮疹嚴重者可斟情使用抗組胺藥。此外,要避免搔抓,以防細菌繼發感染。
四、預防白蛉
1、在我國白蛉分布非常廣泛,超過了21個省份,并且沒有連續性,白蛉一般喜歡吸食人、牛、驢以及犬類的血液。
2、在白蛉活動區域工作生活或學習的人們最好提前做防范。首先環境治理:整頓人房、畜舍及禽圈衛生,使其保持清潔干燥,并清除周圍環境內的垃圾、積水污水,清除幼蟲孳生地。
3、如果碰到白蛉泛濫的季節,有必要可以請一些專業的殺蟲公司去進行藥劑的噴灑殺蟲。
4、當然個人防護必不可少:由于白蛉和蚊子習性有共同之處,所以夜晚可以掛蚊帳等防白蛉叮咬。也可涂抹蚊蟲驅避劑防止叮咬。
上海奔奔蟲害防治服務有限公司主要服務項目有:消殺消毒,蟲害防治等。我們有先進的技術優勢,較強的公司團隊,全面的質保服務,全國范圍的上門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