蝗蟲的危害及防治!

蝗蟲是農、林、牧業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少有害蝗種對農、林、牧業可造成不同程度危害。全世界的蝗蟲已有1萬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蝗蟲約300種左右,全球除南極洲、歐亞大陸北緯55°以北地區外均可發生蝗蟲。全世界常年發生蝗蟲的面積達4680萬平方千米,全球1/8的人口經常受到蝗災的襲擾。全世界發生危害最嚴重的蝗蟲為沙漠蝗,其中最大擴散面積可達2800萬平方千米,包括66個國家的全部和部分地區,約占全世界陸地面積的20%,受災人口約占全世界人口的1/10以上。我國于1971年在西藏自治區聶拉木縣的樟木地區曾采到散居型沙漠蝗蟲。
我國已知蝗蟲在1000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約60余種。對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較大危害的蝗蟲主要有東亞飛蝗、稻蝗、蔗蝗. 和尖翅蝗.等。危害豆類、馬鈴薯、甘薯等作物的種類有短星翅蝗、苯蝗、負蝗等。棉蝗和負蝗可危害棉花。竹蝗可嚴重危害竹林。在廣大牧區,危害牧草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亞蝗、戟紋蝗.、小車蝗、牧草蝗、雛蝗、痂蝗以及意大利蝗等,大發生時可嚴重危害牧草和農作物并直接影響農牧業的發展。
根據我國幾千年來史籍的記載,造成農業上毀滅性災害的蝗蟲,主要就是飛蝗,并認為干旱與飛蝗同年發生的機遇率或相關性最大,其次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澇后旱,螞蚱成片;蝗蟲災害與水、旱災害常此起彼伏,交替發生,一直是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災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全球異常氣候變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興建不當以及農業生態與環境突變的影響,東亞飛蝗在黃淮海地區和海南島西南部頻繁發生,每年發生面積約100~150萬公頃,涉及9省的100多個縣,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威脅。1985~1996年的12年間,東亞飛蝗在黃河灘、海南島、天津等蝗區連年大發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東亞飛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將10多萬畝葦葉和幾百畝玉米穗葉吃光后,于9月20日中午起飛南遷,蝗群東西約寬30余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滄縣、黃驊、海興、鹽山和孟村5個縣和中捷大港兩個農場,波及面積達250萬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群居型東亞飛蝗第一次跨省遷飛。
1998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發生在80萬公頃以上。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發生80萬公頃以上。蝗蟲又肆虐河南,受災面積237.5萬畝,部分地區蝗蟲密度達到4000余只/平方米,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來所未見。雖然已經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須加強掃殲并監測夏季殘余成蟲的產卵區域,準確了解并掌握秋蝗發生和水、旱發展趨勢與氣象動態,并及時做好秋蝗和三代飛蝗的防治工作,以減少飛蝗發生的面積與數量。亞洲飛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和陜、甘、晉、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與濱湖地帶。新疆的塔城地區1983~1984年和1986年均發生群居型飛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區發生群居型飛蝗46群,平均密度1000~2000頭/平方米,發生面積約5.15萬公頃。新疆蝗蟲受災面積達3005萬畝,在塔城阿勒泰地區密度達每平方米上萬只。
西藏飛蝗在西藏于1928~1952年間,曾有45處發生蝗災,1846~1857年則連續12年發生蝗災,并波及到18個地區,重者連年莊稼顆粒無收,青稞、麥子亦蕩然無存,草場則寸草無收。1970、1974、1979、1988和1991年,西藏飛蝗先后在林芝、米林、白朗、拉薩、林周和達孜等地暴發危害,嚴重影響了農牧業的生產。1988年6月19日,米林縣強那區發生群居型西藏飛蝗1000多畝,并飛越雅魯藏布江危害青稞。1999年,在拉薩、日喀則等地部分地區也發生了高密度的飛蝗蝗群。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10多省部分稻區發生稻蝗460多萬平方百米。竹蝗對南方竹林危害達300萬平方百米以上。至于我國北方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各季草場的蝗蟲,其發生特點是種類多、密度大、最大發生面積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可達2000多萬平方百米。近十幾年來,常年受災面積約460多萬平方百米,實際防治面積約100萬平方百米左右。1998年,我國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均發生了高密度蝗群,發生面積達數百萬公頃以上。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昌吉、巴里坤等地區上報的蝗蟲發生面積約4000萬畝,發生蝗蟲種類主要為意大利蝗、戟紋蝗、西伯利亞蝗、黑條小車蝗等,發生密度600~8000頭/平方米,個別地區可高達10000頭/平方米。各蝗區已經分別采取超低量制劑、微孢子蟲、招引紛紅椋鳥和牧雞治蝗等多種方法進行了治理。
此外,1984年,在澳大利亞僅由澳大利亞災蝗的大發生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00~200萬美元。自1985年年底以來,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多種蝗蟲同時猖獗發生并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在美國西部的17個州,每年因草原蝗蟲所造成的草場損失約為800萬美元。1999年在俄羅斯的中部、東西伯亞南部等20多個州、里海附近以及與哈薩斯坦接壤等地區,已有100萬平方百米農田遭到蝗蟲襲擊。
應強調前期提前預防,壓制為主,后期滅殺為輔,實施飛蝗的可持續治理。即積極發展和改善檢測預警技術水平,使信息能夠快速、準確傳遞,改造治理蝗蟲的發生基地,創造不利于飛蝗發生的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控制蝗害,必要時用藥防治,抑制群居型蝗蟲種群的形成。
改造蝗區生態環境
(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2)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3)保護利用天敵。充分利用好當地優勢天敵,發揮其自然控制蝗蟲種群的能力。
(4)農林牧漁綜合開發。對重點內澇蝗區可采用“上糧下魚”的農業綜合開發措施,抑制飛蝗種群密度。對較穩定的蝗區,可通過飛播牧草、定期放牧、加強草場管理等措施,提高植被的覆蓋度。
化學防治
防治適期:一般將嚴重發生的蝗蟲防治適期定為蝗蝻孵化出土盛期至3齡前。防治指標:東亞飛蝗的防治指標為夏蝗0.3頭/平方米,試行0.45頭/平方米。
(1)噴霧或噴粉。馬拉硫磷+二線油、銳勁特超低量噴霧劑等用于飛機超低量噴霧。卡死克、馬拉硫磷原油、來福靈等用于地面超低量噴霧。
(2)毒餌誘殺。當藥械不足或植被稀疏時,用毒餌誘殺防治效果好。
生物防治
(1)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的農業和,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2)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
我國已知蝗蟲在1000種以上,其中對農、林、牧業可造成危害的約60余種。對禾本科植物可造成較大危害的蝗蟲主要有東亞飛蝗、稻蝗、蔗蝗. 和尖翅蝗.等。危害豆類、馬鈴薯、甘薯等作物的種類有短星翅蝗、苯蝗、負蝗等。棉蝗和負蝗可危害棉花。竹蝗可嚴重危害竹林。在廣大牧區,危害牧草的種類也很多,主要有西伯利亞蝗、戟紋蝗.、小車蝗、牧草蝗、雛蝗、痂蝗以及意大利蝗等,大發生時可嚴重危害牧草和農作物并直接影響農牧業的發展。
根據我國幾千年來史籍的記載,造成農業上毀滅性災害的蝗蟲,主要就是飛蝗,并認為干旱與飛蝗同年發生的機遇率或相關性最大,其次為前一年干旱以及先澇后旱,螞蚱成片;蝗蟲災害與水、旱災害常此起彼伏,交替發生,一直是嚴重威脅我國農業生產、影響人民生活的三大自然災害。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全球異常氣候變化和某些水利工程失修或興建不當以及農業生態與環境突變的影響,東亞飛蝗在黃淮海地區和海南島西南部頻繁發生,每年發生面積約100~150萬公頃,涉及9省的100多個縣,農業生產受到嚴重威脅。1985~1996年的12年間,東亞飛蝗在黃河灘、海南島、天津等蝗區連年大發生。1985年秋,天津北大港東亞飛蝗高密度群居型蝗群將10多萬畝葦葉和幾百畝玉米穗葉吃光后,于9月20日中午起飛南遷,蝗群東西約寬30余公里,降落到河北省的滄縣、黃驊、海興、鹽山和孟村5個縣和中捷大港兩個農場,波及面積達250萬畝。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群居型東亞飛蝗第一次跨省遷飛。
1998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8省發生在80萬公頃以上。1999年,東亞飛蝗的夏蝗在山東、河南、河北和天津等9省又發生80萬公頃以上。蝗蟲又肆虐河南,受災面積237.5萬畝,部分地區蝗蟲密度達到4000余只/平方米,面積之大,蟲口密度之高,是河南25年來所未見。雖然已經控制了其危害,但必須加強掃殲并監測夏季殘余成蟲的產卵區域,準確了解并掌握秋蝗發生和水、旱發展趨勢與氣象動態,并及時做好秋蝗和三代飛蝗的防治工作,以減少飛蝗發生的面積與數量。亞洲飛蝗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內蒙古和陜、甘、晉、冀等省的北部某些河谷與濱湖地帶。新疆的塔城地區1983~1984年和1986年均發生群居型飛蝗危害,1987年在阿勒泰地區發生群居型飛蝗46群,平均密度1000~2000頭/平方米,發生面積約5.15萬公頃。新疆蝗蟲受災面積達3005萬畝,在塔城阿勒泰地區密度達每平方米上萬只。
西藏飛蝗在西藏于1928~1952年間,曾有45處發生蝗災,1846~1857年則連續12年發生蝗災,并波及到18個地區,重者連年莊稼顆粒無收,青稞、麥子亦蕩然無存,草場則寸草無收。1970、1974、1979、1988和1991年,西藏飛蝗先后在林芝、米林、白朗、拉薩、林周和達孜等地暴發危害,嚴重影響了農牧業的生產。1988年6月19日,米林縣強那區發生群居型西藏飛蝗1000多畝,并飛越雅魯藏布江危害青稞。1999年,在拉薩、日喀則等地部分地區也發生了高密度的飛蝗蝗群。
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10多省部分稻區發生稻蝗460多萬平方百米。竹蝗對南方竹林危害達300萬平方百米以上。至于我國北方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各季草場的蝗蟲,其發生特點是種類多、密度大、最大發生面積據不完全統計,1985年可達2000多萬平方百米。近十幾年來,常年受災面積約460多萬平方百米,實際防治面積約100萬平方百米左右。1998年,我國牧區及農牧交錯區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以及內蒙古自治區草原均發生了高密度蝗群,發生面積達數百萬公頃以上。1999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阿爾泰、昌吉、巴里坤等地區上報的蝗蟲發生面積約4000萬畝,發生蝗蟲種類主要為意大利蝗、戟紋蝗、西伯利亞蝗、黑條小車蝗等,發生密度600~8000頭/平方米,個別地區可高達10000頭/平方米。各蝗區已經分別采取超低量制劑、微孢子蟲、招引紛紅椋鳥和牧雞治蝗等多種方法進行了治理。
此外,1984年,在澳大利亞僅由澳大利亞災蝗的大發生就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達100~200萬美元。自1985年年底以來,非洲許多國家和地區發生了多種蝗蟲同時猖獗發生并造成了極為嚴重的損失。在美國西部的17個州,每年因草原蝗蟲所造成的草場損失約為800萬美元。1999年在俄羅斯的中部、東西伯亞南部等20多個州、里海附近以及與哈薩斯坦接壤等地區,已有100萬平方百米農田遭到蝗蟲襲擊。
應強調前期提前預防,壓制為主,后期滅殺為輔,實施飛蝗的可持續治理。即積極發展和改善檢測預警技術水平,使信息能夠快速、準確傳遞,改造治理蝗蟲的發生基地,創造不利于飛蝗發生的生態環境,從根本上控制蝗害,必要時用藥防治,抑制群居型蝗蟲種群的形成。
改造蝗區生態環境
(1)興修水利,做到旱澇無災。
(2)墾荒種植,改變蝗蟲的棲息環境,減少發生基地的面積。
(3)保護利用天敵。充分利用好當地優勢天敵,發揮其自然控制蝗蟲種群的能力。
(4)農林牧漁綜合開發。對重點內澇蝗區可采用“上糧下魚”的農業綜合開發措施,抑制飛蝗種群密度。對較穩定的蝗區,可通過飛播牧草、定期放牧、加強草場管理等措施,提高植被的覆蓋度。
化學防治
防治適期:一般將嚴重發生的蝗蟲防治適期定為蝗蝻孵化出土盛期至3齡前。防治指標:東亞飛蝗的防治指標為夏蝗0.3頭/平方米,試行0.45頭/平方米。
(1)噴霧或噴粉。馬拉硫磷+二線油、銳勁特超低量噴霧劑等用于飛機超低量噴霧。卡死克、馬拉硫磷原油、來福靈等用于地面超低量噴霧。
(2)毒餌誘殺。當藥械不足或植被稀疏時,用毒餌誘殺防治效果好。
生物防治
(1)在蝗災區,使用高效低毒生物農藥的農業和,保護蝗區的捕食性天敵。也可在山坡放養雞、鴨、鵝等家禽防治。
(2)大面積施用微孢子蟲。